在我们从小学历史课本就开始背的中国古代朝代口诀中,就有一句“东周分两段,春秋和战国”,史学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为界线划分春秋和战国,而在战国时期,虽然有诸多国家,最后形成了以“齐楚秦燕赵魏韩”这七个大国争霸的历史阶段,史称“战国七雄”。
战国七雄在这一时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对峙,以各自的都城为中心,形成各自的文化风格,本文就来探讨一下,战国七雄的都城都在哪里。
1.秦国,最终定都咸阳,地点是现在陕西省咸阳市附近
秦国在春秋时期不过是西部小国,曾多次迁移,一直到秦穆公时期才逐渐强大起来,很多人甚至质疑秦穆公是否符合春秋五霸的标准,但是不能否认的是,秦国从一个西垂小国,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,还是很不容易的。
秦国的地盘,早期主要集中甘肃东部,陕西西部,后来逐渐将四川囊括版图,再加上东出后取得河西之地,最终形成了以关中、汉中、巴蜀地区为核心的帝国。
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,将都城迁移到咸阳,介于现在咸阳市与西安市中间的位置,此地奠定了秦国的统一基础,此后关中地区的政治战略意图影响中国历史走向至少上千年。
2.楚国,定都郢(ying),都城地点很多,还有争议
楚国也多次迁都,但是相对于秦国的都城相对有些复杂,楚国最开始的都城位于丹阳,至于丹阳在哪里,现在也有争议。
楚国第二次迁都到郢,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楚国都城,但是这个也有争议,一种说法是楚国自文王开始,一直定都在这里,地点是现在湖北省荆州北面的纪南古城。
另一种说法是,楚国在丹阳之后,曾多次迁都,只不过每次迁都后,都命名为“郢”,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,总结起来,楚文王时期的“郢”是在湖北省宜城境内,楚昭王时期由于伍子胥伐楚,都城被攻破,楚昭王于是迁都,也称“郢”,地点在今湖北宜城东南。
后来楚昭王又将都城迁移到江陵,也就是上面说的纪南古城,后来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,楚国迁都于“陈”,也被称为“陈郢”,地点在今河南淮阳。
最后一次迁都在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镇,也是楚国最后的归宿。
大概楚国是一个比较怀旧的国家吧,这一点在楚怀王身上也能体现。
3.燕国都城蓟,地点为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
相比于秦国和楚国都城考察的复杂程度,燕国由于地处北方,地盘相当于现在北京周边,以及河北北部,辽西等地区。
都城长期稳定,一直定都在蓟,蓟这个地名,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使用。
4.齐国长期定都临淄,地点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
齐国是公认的春秋五霸,与战国七雄之一,地处山东半岛,在地缘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先天性,主要敌对国家就是燕国、魏国以及楚国。
然而由于缺乏纵深,在乐毅伐齐一次灭国后,再也没有崛起,曾长期定都营丘,因为临近淄水,后来更名为临淄。
5.魏国都城最终定都大梁(今河南省开封市)
魏国自魏文侯变法后,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超级霸主,曾经吊打各国,差点灭了秦国,由于扩大太所以,导致魏国政治多元化,从版图上来看就是支离破碎,早期都城在安邑,今山西夏县北附近。
在魏惠王时期,决定到魏国争霸的方向延伸到中原地区,因此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,也就是今河南开封,有人也因此称魏国为“梁国”。
魏国政治中心的东移,与后崛起的齐国发生多次大战,多次被齐国打败,而对西部的疏忽,也给秦国再次崛起提供了条件,最后夺回了河西之地,为最终崛起,奠定基础。
6.赵国最终迁都邯郸,地点在今河北省邯郸市
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,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叫板秦国的国家,因为其地处山西河北大部,因此与北方胡人接触频繁,这才有了胡服骑射改革。
赵国初期国都在晋阳,也就是今山西省太原市,后迁都中牟邑,今河南省鹤壁市,最后迁至邯郸,就是现在河北省邯郸市。
从这个迁都轨迹来看,赵国也一心想要到中原一决雌雄,当然,赵国的这个地盘虽然不像魏国那样分散,但是也是分出三个政治中心,在军事上,呈现出北抗胡人,东拒燕国,西防秦国,南临中原诸国。
7.韩国都城新郑,地点为今河南郑州新郑
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一霸,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存在感,其实,要是了解韩国的处境就知道韩国是有多难,韩国一直被秦、赵、魏、楚这几大强国包裹,当然,韩国作为一霸,在初期灭掉小霸郑国,也是很厉害的。
其地盘主要是现在河南西部,在灭郑后,为了整合韩郑两国,将新都城定都在新郑。
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秦国的都城咸阳,赵国的都城邯郸,韩国都城新郑,齐国都城临淄,都是现在城市名。